采用表面码构建可扩展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架构

囚禁离子(TI)量子比特是当前领先的量子计算平台。现有TI系统虽不足60个量子比特,但采用模块化架构的量子电荷耦合器件(QCCD)技术为设备扩展提供了可行路径。当前系统的错误率(10^-3至10^-4)与实际应用需求(低于10^-9)存在巨大差距,需通过量子纠错(QEC)构建由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组成的逻辑量子比特来弥合。尽管TI平台已实现逻辑量子比特演示,但这些演示仅局限于小型编码和系统,且QCCD系统应如何设计以实现实用规模QEC仍不明确。 本文研究了如何基于QCCD系统高效实现表面码(一种标准QEC方案)。为探究QCCD系统的架构参数如何适配表面码,该团队开发了近乎最优的拓扑感知编译方法,其逻辑时钟速度平均达现有QCCD编译器的3.8倍。利用该工具,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硬件离子阱容量、连接性和电极布线选择对表面码实施的优化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从性能最优与硬件效率双重视角来看,双离子微型阱竟具有出人意料的优势——这一结论与先前认为20-30离子大型阱更优的直觉判断相悖,或将直接影响未来系统的设计决策。

作者所在地: VIP可见
作者单位: VIP可见
提交arXiv: 2025-10-27 16:58

量科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