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灵敏和高空间分辨扫描SQUID显微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在南京大学启动

产业资讯 南京大学 2025-07-05 10:25

2025年6月26日,面向国家量子科技重大战略需求,瞄准超导电子学领域核心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所属项目《超灵敏和高空间分辨扫描SQUID显微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启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项目牵头单位——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主办,汇聚了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项目主管部门的四十余位代表,其中包括多位院士、资深专家及项目骨干力量,共同擘画项目蓝图,推动我国在极低温高灵敏探测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与国际引领。

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项目的战略价值。他强调,该项目直指量子材料与芯片微观表征的核心技术瓶颈,其目标是构建我国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扫描SQUID显微系统,在极低温环境、超高灵敏度、多物理场协同成像等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南京大学将一如既往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郑海荣院士表示,“相信在各单位的通力协作下,本项目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为我国基础科研仪器研制提供新的力量”。

超灵敏和高空间分辨扫描SQUID显微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在南京大学启动

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王永磊教授代表项目团队进行了整体汇报。他明确提出将自主研发一套具备极低温、纳米级空间分辨及多物理场成像能力的新一代针尖SQUID显微系统。各课题负责人分别聚焦针尖SQUID探针制备工艺突破、稀释制冷系统集成优化、低噪声放大与反馈控制电路研发等核心任务,以及在超导芯片、新型量子材料前沿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具体技术实施方案与创新突破口。

由来自扫描探针显微镜、量子材料器件及超导电子技术领域的多位院士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认为该项目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成功实施将对解决极低温高灵敏探测等难题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专家们一致肯定项目方案科学完整、路径清晰可行。围绕项目实施关键环节,专家组深入研讨了探针多功能集成、系统优化、信号处理与数据融合算法以及关键部件国产化等议题,就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优化高频响应特性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专家们建议加强中期过程管理、加速成果工程化部署、优化阶段性验收,并特别指出需集中攻克极低温环境适应性等工程化挑战,在超导量子芯片检测等国家急需场景加快应用验证。

专家组总结强调,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前期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约瑟夫森探针显微镜”,在超导探针制备、高频成像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当前扫描SQUID显微系统的研制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深厚技术积淀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成功转化。专家组指出,重大仪器研发需要长期坚守与持续创新,超导电子学研究所形成的全链条研发能力是支撑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重要保障,期待该项目成为产学研协同攻克高端科学仪器的典范。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方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院士与专家出席了会议。项目参与单位宁波大学、安徽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紫金山实验室的核心骨干,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超导电子学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以及项目主管部门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科研项目的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