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的概率相互作用、爱因斯坦的异议及其在量子光学与随机力学中的遗产

1924年,S·N·玻色提出了两项开创性理论:(一)光子的新型统计计数方法;(二)将物质与辐射的微观相互作用视为单一场依赖过程的两个侧面,由此建立概率性定律。虽然爱因斯坦热情地将玻色计数法推广至物质粒子,却基于细致平衡原理与对应原理严苛批判了该概率定律。本文论证:(一)若区分相遇概率与跃迁速率,爱因斯坦的质疑可被化解;(二)现代量子光学与腔QED实验证实了玻色的核心洞见——所谓“自发”辐射并非如爱因斯坦假设那般是孤立原子的内禀属性,而是源于原子与量子化场的耦合,其速率由局域光子模态结构(局域态密度/珀塞尔效应)决定,同时完美满足经典(高强度)极限下的对应性要求。研究进一步指出:随机力学模型(如导出电报方程的持续随机行走,其扩散与手性极限分别给出薛定谔方程与狄拉克方程)比标准量子力学更贴近玻色对基础随机性的理解,并构建了介观桥梁,将微观随机性与爱因斯坦对正确经典极限的要求相统一。
页数/图表: 登录可见
提交arXiv: 2025-09-19 07:02

量科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