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特勒-伦敦模型下的屏蔽效应:氢分子成键与反键态的再审视

本研究重新探讨了量子力学薛定谔体系下处理分子系统的最早期方法之一——海特勒-伦敦(HL)模型。该模型于1927年提出,基于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为共价键提供了基础性描述,并成为众多变分方法的理论基础。以氢分子为研究对象,该团队首先重新审视了原始HL模型中的解析计算,从中可获得成键态与反键态的定性物理特性。随后,研究人员提出在原始HL波函数中直接引入电子屏蔽效应,并将该方案与变分量子蒙特卡洛(VQMC)计算结果进行对比——VQMC方法的试探波函数使该工作能够将电子屏蔽势作为质子间距的函数进行优化。由此该研究团队获得了H₂分子的键长、结合能及振动频率参数。这项工作不仅重新审视了量子力学中的基础性方法,所提出的改进方案还可为构建新颖(但仍保持解析简洁性)的变分波函数提供优化输入,用以描述解离或成键过程。

作者单位: VIP可见
页数/图表: 登录可见
提交arXiv: 2025-11-03 00:47

量科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