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在真空紫外/极紫外(VUV/XUV)光学频率梳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团队近期在真空紫外/极紫外光学频率梳(VUV/XUV光梳)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前期自主建设的VUV/XUV光梳平台,团队成员创新设计新型耦合输出器,成功将XUV光梳耦合输出效率提升2倍;通过在VUV/XUV光梳产生过程中引入光场涡旋特性,实现了具备拉盖尔-高斯横模的紫外光梳输出。
作为一种新型窄线宽、台面型相干光源,VUV/XUV光梳在精密测量物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在VUV波段对少电子原子体系开展精密光谱测量,可以探究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的适用边界、精确测定基本物理常数等;应用VUV光梳技术于钍-229核跃迁光谱精密测量,将极大推动新型光钟—核光钟的建立。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团队于2016年开始VUV/XUV光梳的自主研发,2020年率先研制成功国内首套、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VUV/XUV光梳系统(Chin. Phys. Lett.,2020),2024年成功实现了基于VUV光梳的原子分子精密谱测量(Opt. Lett.,2024)。
为进一步优化现有VUV/XUV光梳系统存在的耦合输出效率低问题,近期团队成员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微纳光栅。该光栅在驱动光工作波长(~1040nm)处表现出高反镜特性,在XUV波段则表现出光栅特性,从而可以利用其衍射效应实现XUV光的高效耦合输出。团队成员通过优化设计光栅结构参数(光栅周期、刻槽深度、占空比等),使得光栅在XUV波段(~50 nm)展现出较高的耦合输出效率。团队成员与同济大学激光薄膜与应用团队合作,成功制备该特定参数微纳光栅。利用实验室XUV光源,团队成员成功实现耦合输出效率(40-60 nm)的2倍提升,验证了该光栅在XUV光耦合输出性能方面的优越性。
为了改善现有VUV/XUV光梳输出偏振模式单一、空间相位难以操控等不足,团队成员创新性地在光梳系统中引入涡旋特性,将驱动光源调制为拉盖尔-高斯涡旋光;利用飞秒共振腔增强技术,首次将拉盖尔-高斯光场放大至千瓦量级;进一步结合腔内谐波产生过程,成功实现了拉盖尔-高斯模式的新型紫外光梳,为下一步VUV光梳偏振和空间相位的全方位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分别以“Out-coupling grating for XUV frequency combs in the short wavelength region”为题在《光学快讯》(Optics Express)上发表,和以“Cavity-enhanced harmonic generation of an optical frequency comb with Laguerre–Gaussian mode”为题在《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上发表。精密测量院博士生肖峥嵘为上述成果的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华林强和研究员柳晓军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